中国的高盛

2024-06-20 23:05:24 首页 > 股票 好运到财经网整理

第1位网友观点:

  【六大外资机构展望下半年:中国经济持续复苏 A股仍将领跑全球】今年以来,我国出台稳经济一揽子政策,助推经济加速恢复向好,对外资的吸引力也日渐提升。7月14日,《证券日报》记者采访了花旗、渣打、高盛、瑞银、贝莱德、联博等6家外资金融机构,相关代表普遍认为,下半年中国经济持续复苏确定性高,股市将持续领跑,外资加码A股的态势将保持。

  接受记者采访的多家外资机构普遍认为,在稳经济政策逐步起效的进程中,中国经济呈现出其他经济体没有的复苏回暖态势。“中国处于经济周期的另一侧,正逐渐复苏。”渣打首席投资策略师王昕杰称。

  联博汇智投资总监朱良表示,在海外部分经济体通胀高企,全球流动性收缩的情况下,我国通胀温和可控,没有升息压力,流动性放宽。同时,也有更大的空间施行积极的财政政策,为地方政府下一步筹措融资、扶持经济发展提供了良好的环境。

  花旗集团中国首席经济学家余向荣称,国内经济供应端的问题已经明显改善,但需求端的恢复仍需时间。基建是改善投资的主力,下半年房地产、居民消费仍需提振。

  “预计政府将更为积极地采取包括调整首付比例、下调房贷利率、放松限购等在内的政策举措来进一步恢复购房者信心。”余向荣表示,房地产支持政策将会持续,直到销售和投资重回正轨。六大外资机构展望下半年:中国经济持续复苏 A股仍将领跑全球-证券日报网

第2位网友观点:

  可以说国内高位地产及烂尾楼现象应该脱不开高盛的影子。先说个猜测,高盛在通过各种途径了解中国人的思维模式生存理念后,通过培养的代理人李嘉诚并高调的把他营销为地产先锋带给国内一个地产模式。随着模式顺利在国内传播,引爆了地产界的疯狂,大量的资金行政资源被套牢慢慢积蓄戾气,加上已经同步开展的其它后手,等待一个契机引爆这个地雷重创中国经济,阻断中国文明回归历史本位的进程。

第3位网友观点:

  高盛盯着中国不良资产处理

第4位网友观点:

  滴滴融资23轮,金额达258亿,创造了我国企业融资最高记录!

  ​滴滴23轮融资方及金额曝光,即有国内著名企业如:腾讯,阿里巴巴,平安等等,也有国外投资方如:苹果,软银,丰田,高盛!由此可见,滴滴其实是一家全球公司,而不仅仅是中国的!

第5位网友观点:

  【德国外长:德国对华战略的重点是“避免被中国勒索”】美彭博社引述高盛集团天然气研究主管达特(Samantha Dart)的观点声称,如果中国对液化天然气(LNG)的需求复苏,欧洲应对能源危机的努力可能面临进一步的挫折。

  达特提到,中国一直在现货市场转售液化天然气货物,他们卖得愈多,欧洲可取得的量就愈多。但这背后也存在风险,一旦中国经济活动回暖,可能会看到这种情况迅速改变,进而导致运往欧洲的货物减少。

  据咨询公司伍德麦肯锡(Wood Mackenzie),由于价格上涨和经济低迷等因素,中国今年液化天然气进口量可能下降14%。达特表示,全球能源紧缩代表各国需要采取更灵活的短期方式向低碳排转型,因为可再生能源的成长还不足以抵销天然气供应的任何缺口。当没有足够天然气时,欧洲必须忍受燃料更长一段时间,除了引进煤炭、石油或其他燃料之外没别的办法。

  美媒为何不提北约等国家对俄制裁导致欧洲天然气供应的吃紧?反而怪罪于中国经济的复苏。奇怪的是,德国外交部长贝尔柏克20日在接受媒体专访时,竟然声称“中国是德国的竞争对手,而德国新的对华战略,是避免因依赖对方而遭到勒索”。

  不过,她也承认,德国“在可以合作的地方将与中国合作”,但必须基于独立的欧洲主权战略。

第6位网友观点:

  【多家外资机构表态看好中国市场 高盛:仍保持超配中国】财联社3月18日电,当下,外资对于中国市场的观点是怎样的?多家外资机构表示,海外资金并未像市场传言的撤出A股市场,反而逐步增持、超配中国市场。当前A股市场已经具备吸引力,观察到一些积极的政策信号,未来可以更乐观一些。高盛的报告显示,基于良好的增长预目标、宽松的政策、极低的估值以及较低的投资者头寸,目前仍保持“超配中国市场”。

第7位网友观点:

  多家外资机构表态看好中国市场!高盛:目前中国市场超卖,MSCI中国的公允市盈率应该是12.5倍,而不是目前的9.9倍,目前是6年来的最低点,仍保持超配中国

第8位网友观点:

  美国金融企业是如何“坑惨”中国企业的?

  提起美国的金融企业,就不得不提到高盛这家华尔街的顶级投行。高盛有多牛?

  不仅拥有150多年的历史,而且即使经历了金融危机依然屹立不倒,甚至被称为“华尔街的灯塔”。据说就连希腊的混乱和欧元危机都与这家企业脱不了干系。对于中国这块“肥肉”,高盛自然也不能错过。为了在中国市场布局,高盛可谓用心良苦,上世纪八十年代就在香港成立了亚太总部,然后就像是一个潜伏的猎人,一直在寻找机会。随着中国开放了金融市场,高盛也逐渐地向大陆渗透,而高盛使用的手段就是成为大型中国企业的股东。用这种方式高盛开始在国内进行大“收割”,从西部矿业获利17亿,从海普瑞获利20亿,从口子窖获利50亿……可以说高盛在中国市场不择手段,无所不用其极,总体获利已经超过了上千亿。

  难道中国企业不知道高盛的厉害吗?

  当然不是,但是资本市场就是如此,由于有着巨大利益的诱惑,有时难免会让人迷失了双眼。而且中国企业被高盛“吸血”还有一个重要的原因,就是这些企业在金融方面不够专业,自然玩不过高盛这个金融老手。好在一次次血的教训,让中国企业慢慢成熟起来,中国企业的资本运营能力也在逐渐提高。所以像高盛这种金融企业,要想在中国企业中讨得便宜也绝非那么容易了。而面对步步紧逼的外资,中国企业要学习的地方还有很多。

  不知道大家怎么看呢?

最近发表
标签列表
最新留言